范文大全 导航

《悲情曹雪芹》读后有感

编辑:文本库2023-05-12

  文本库是专业的范文大全网站,精心编辑了大量相关素材和参考范文,如果您正好编写相关文章,以下的这篇《悲情曹雪芹》读后有感文章也许适合您的需求。

  《悲情曹雪芹》读后有感

  --伟大作家的不凡经历

  一、简介

  大家都知道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里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曹雪芹在书中以自己的身份来写的唯一的一首诗。该诗表达了作者难以直言又深怕被世俗所不解的苦闷心情。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那个年代,言论是非常不自由的,动不动就来个文字狱,写了不该写的东西是要被杀头的,因此作者在写书的时候往往会比较含蓄。做为后世的读者,如果不了解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对于理解《红楼梦》这部作品是比较不容易的。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本《悲情曹雪芹》是一部专门写曹雪芹的传记小说,作者是红学家徐淦生。他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小说相当真实地描绘了曹雪芹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曹雪芹的身世

  曹雪芹,他的名字其实是曹沾,字天佑。雪芹是他后来为自己所取的号。沾者沾天之雨露也,也就是受皇帝恩泽的意思,天佑指的是苍天保佑。

  那么雪芹这个号是怎么来的呢?这两个字是自于《东坡八首》中的第三首中的一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芽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雪中之芹,虽只寸许,但因它有宿根,日后必能生发、成长、壮大!有志气,有血性。

  要说曹雪芹,就得先说一说他的家庭。当曹雪芹还小的时候,曹家是当时的大贵族,曹雪芹的爷爷叫曹寅,总管江宁织造局。当时曹家和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常好,这是因为曹寅的母亲,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皇帝的保母孙氏。在清朝有一个制度,就是皇后或者妃子生下孩子之后,一律把孩子搁在另外的地方去养,一年里孩子见到母亲的机会也许就是逢年过节,平常根本不在母亲跟前长大的,而是在保母跟前长大的,当时的保母还负责教育孩子,而孙氏是这么多保母中和康熙关系最亲密的,孙氏当时在照顾康熙的时候,生了个儿子,也就是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和康熙成了发小,一起上学,一起玩耍。正是因为和康熙有了这层关系,所以曹家才能显赫一时。康熙下江南南巡的时候,几次都住在曹寅家。当时孙氏还活着,孙氏见到康熙的时候,就要跪下去,但康熙立刻把她搀扶起来,跟周围大臣说:此吾家老人也。康熙还亲笔写了一个大匾送给曹家,叫:萱瑞堂。萱草是象征着孝顺母亲的。这副匾被曹家视为珍宝,高高挂了起来。《红楼梦》里写黛玉进府的时候,黛玉看到荣国府大宅院的正堂,挂着一副匾,叫做“荣禧堂”。萱瑞和荣禧都有一种吉祥的含义。其实小说中的荣禧堂就代表着现实中的萱瑞堂,以说明曹家和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

  但在这光荣的背后,是隐藏着危机的。因为要迎接康熙下江南,曹家精心准备了很多排场,当时的奢侈可以用一句诗来说明“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曹家这样做虽然赢取了皇帝的欢心,但也亏空了很多钱财,当时叫做帑银,也就是公款。并且,当时和康熙帝一起南下的太子时常向曹家要钱,一要就是几万两,既然是太子要钱能不给吗?于是这里又亏空了很多。康熙皇帝心知肚明,因此给了曹寅一个管理盐政的官,这是一个肥缺,每年可以有很多收成,用来补齐亏空的公款。

  可惜好景不长,康熙帝在的时候,曹家可以说安然无事,亏空的银两可以慢慢补齐。但是康熙帝驾崩之后,局势就不稳定了。雍正皇帝和曹家的关系不是非常好,因为曹家是偏向于十四阿哥的。后来雍正就因为亏空公款而治曹家的罪,曹家因此被抄家了。

  曹家被抄家后并非一蹶不振,当时曹家被押送到北京之后。依靠北京的一些关系,摆脱了罪名,到了乾隆帝的时候,差不多可以官复原职了,但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被卷入到了政治斗争中,曹家再次被抄家。这次抄家之后,曹家就真的是没落了。

  说了这么多关于曹家的事情。接下来来说一说主人公曹雪芹身边的一些重要人物。

  曹雪芹自幼就很聪明,喜欢诗文,很有才气。他是个性情中人,遇到不平之事绝不袖手旁观,经常借诗文来表达胸中的不平之气。他的这种气质吸引了很多人,特别是女子。

  三、曹雪芹身边的女子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一谈曹雪芹身边重要的一些女子。其实《红楼梦》里的很多女子形象都是以他身边的女子为原型的。

  第一位我要讲的是卿卿。在《红楼梦》中,有一位女子叫秦可卿。她是宁国府贾蓉的妻子。在《悲情曹雪芹》一书中,卿卿就是秦可卿的原型。那么卿卿这个人有着什么样独特的身世呢?其实卿卿就是当时十四阿哥的女儿,是一位公主。当时四阿哥也就是雍正假传诏书而夺取了十四阿哥的皇位,后来把十四阿哥给软禁起来。卿卿的母亲派人把女儿送到曹家藏起来,免得受到迫害。曹家对卿卿非常好。当时曹雪芹年龄尚小,却很有文采,卿卿对曹雪芹颇有好感。在曹家大概生活了五六年,由于曹家即将面临着抄家,因此卿卿经过护送到达了北京,嫁给了在一户大户人家,后来因为和丈人私通而自杀了。

  第二位要讲的是姓温的女子。这位女子大概就是书中《红楼梦》里的林黛玉的原型。曹雪芹的父亲和一个姓温的人关系很不错,后来这个姓温的人因为一首诗而被抄家,他的女儿被买到妓院。后来曹家将其营救出来,曹雪芹奶奶对她非常好。这个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也很明事理。她比较支持曹雪芹写《红楼梦》,经常给他出点子。但这件事后来被曹雪芹的父亲知道了,曹父大怒,说她一个女子竟然帮忙一起写这些野史小说,因而冷落了她。后来,因为一些原因,这个温姓女子和她的丫鬟搬到了一个尼姑庵里去住了,最后病死在尼姑庵里。

  第三位要讲的是陈如倩。这位女子应该是《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原型。这位女子的父亲是当大官的,当时曹家想和他家联姻。可是后来刚好要结婚的时候,曹家被抄家了。这个女子并没有抛弃曹雪芹,而是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和他在一起,后来他们住到了一个尼姑庵里,尽管艰苦,但这个女子很贤惠,而且一直帮着曹雪芹完成他的著作《红楼梦》,后来这个女子替曹雪芹生了个儿子,但生完后没多久就死了。

  四、曹雪芹所经历的人生大事

  纵观曹雪芹的一生。

  他一开始生于钟鸣鼎食之家,见识过贵族的骄奢淫逸;后来家族没落之后体会到世态炎凉,开始混迹于市井,他蹲过监狱,扮过戏子,做过很多杂七杂八的工作,与底层的各色人物打交道。之后经过岳父的推荐当了个小官,见识到了官场的各种黑暗,比如官员为了迎接皇帝的南巡,去巧设陷进逼迫一些穷苦人家的女子签卖身契,做为歌女。又比如为官的为了几把扇子而打死人,死者的妻子想告他,但是因为官官相护而不了了之。曹雪芹不甘和他们同流合污,最后到一个叫做黄叶村的地方,专心著书。

  有一首诗写了他后来的心态:

  拙笔不称君王意,无法驾前去承欢;末技难邀时贤赏,只能村中换酒钱。

  因为曹雪芹是旗人,当时旗人的社会地位是比较高的,就算什么事情都不干,每个月也会有二两银子的补贴,曹雪芹后来的生活基本就是依靠这二两补贴以及他自己通过卖画而得来的喝酒钱。

  曹雪芹后来整理了自己写作的思路。他回想起自己一开始是受卿卿自杀这件事的刺激,认为女人是祸水,便开始动笔写野史,刚开始的题目是《风月宝鉴》,他说:我要在书里安排一面镜子,正照是红粉,反照是骷髅,唤醒世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此上补青天,下警世俗!”后来,当他亲看到有这么多身世悲惨的女子,便想为这些受苦受难的女子鸣不平,于是重新写,改名字为《金陵十二钗》,专为妇女昭传,后来他想将这些野史写成戏文,改名为《红楼梦》,但后来因为考虑到各种限制,又将文体改为小说。之后,他着眼于整个社会,有感于官场的草芥人命、鱼肉百姓、官官相护,皇权的霸道,因而三易其稿,将小说定名《石头记》。”这是取《左传》中的一句话:‘齐王失政,石而能言。曹雪芹想把各种社会的黑暗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全国的老百姓都看看。他认为自古以来,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多如牛毛,但其价值如同草芥,想流传千古、流传后世的很少。只有标新立异、别开生面,才能‘定祛邪行归真见,必得超凡入圣乡’

  五、尾声

  曹雪芹晚年和他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他的儿子叫曹松,曹雪芹很喜爱自己的儿子,他儿子经常帮他传抄他写出来的书。后来他儿子得天花死了,曹雪芹悲伤过度,身体每况愈下,后来有一次死在了他儿子的墓前。就这样了却了他的一生。

  正如: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篇2:《纳兰词》读后感

  《纳兰词》读后感

  --情与谁共?

  纳兰容若,诗般的名字。毛晓雯先生言:“纳兰容若,重21克。”因为21克是灵魂的重量,纵观纳兰的一生,高昂的开端,悲怆的过程,无奈的结局......那是纳兰身处尘世喧哗,却以他渐弱羸弱的肉身抵御灵魂的寂寞荒凉。如诗如画的人生篇章,我想不到,他的肉身中除却灵魂的重量,还剩下些什么?也许在他的词作中,我们能窥见他灵魂的一斑。

  不是人间富贵花

  初闻纳兰,是源于高中时无意寻得的那句: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细品此句,只识得它底中的孤冷、执狂。仿似那孤傲男子背手挺立于眼前,人间富贵不落于心。

  翻阅《纳兰词》,惊叹于纳兰的出生,震撼于纳兰的才华,成德一名,纠结于他的一生。纳兰成德,在我国的文人史上,又有几人能堪称“人间富贵花”?又有几人能拥有比他更优渥的出生?

  《易经》言:“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成德之名便来自于此。又,《仪礼》中却是“弃尔幼志,顺尔成德”,难道除却君子的言行能成就自己的德业外,还得抛却自己的童心?然,纳兰并未除却自己的童心,终其一生,他放弃自己的现实逻辑,听从心灵的指引,但却付出了太过沉重的代价。短短三十一年,他远离了唾手可得的高贵,远离了深厚积淀的血脉,执着地沿着脱线的轨道,似乎在越行越远。一个没有童年的权臣父亲,一个拥有显赫出生的乖戾母亲,纳兰的血脉中融合着当时最为高贵的两大姓氏--叶赫那拉和爱新觉罗。但是他似乎无意于自己的出生,一句“不是人间富贵花”,道尽了他在汉文化的洗礼下,自己的血脉中仅遗留了一处原始的痕迹,那就是单纯,亦或,我们称之为童心。

  叹哉,纳兰;赞哉,纳兰。

  如果,是你,你是否愿意付诸一切,去换取心中的安宁?你是否愿意摒弃一切,去保留心中的那最后一抹纯真?纳兰啊,纳兰!你心中的情思能与谁分享?

  人生若只如初见

  那时,高考的压力,我已无心亦无暇去品读他的诗,去品味他的人。囫囵吞枣,我直觉其诗幽怨中不乏干劲,但又为何,吾不懂,亦无知。时光荏苒,当我终于收拾行囊,迈入大学的门槛,我终可静心与之相会。彼时,翻阅《纳兰词》,落于心间的是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人生若能后悔,若能回归,那能多好。带着希冀,我吟着全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看着这首《木兰花令》,我无法想象纳兰是在怎样的情景把这样的字词落于笔端。“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低吟此句,将它当作爱情诗来读吧!几百年来,它拂过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新湖,他们又用它来诉说过多少次自己心中的不为他知?请与谁共?纳兰的情又能与谁共享?是悲苦的初恋?是早亡的发妻?是离愁的红颜?还是他身侧的她们?

  情与谁共?也许他的心中只有他的发妻卢氏吧!我读懂他诗中的典故,也许,我也读懂了他的爱情。班婕妤收扇入箱,是啊,再华美的团扇也敌不过秋风的来临。唐玄宗泪雨霖铃,是啊,再坚贞的盟誓亦抵不过现实的残酷。

  情与谁共?毕业后参加工作的我,闲暇时,再次翻阅《纳兰词》,我想,大学时的我还读不懂他的爱情。我发现,纳兰在词牌下还有这样的一个词题--《拟古绝词柬友》。原来,是赠与友人?是以彼身的感慨劝解他人?还是想与他们缓化心中的凄苦?他是否后悔曾经的错过?

  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啊,纳兰,我懂得了你笔下的爱情,却不懂了你的心。直到,我看到它--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个人千万不要体悟此中的真意。爱情的失意,让纳兰一头扎进书堆,以书中景回忆惋惜温馨,以书中情抚慰心中烦思。这其中以易学为最,纳兰深处其中,决然昏花,超脱现实。因为现实中只剩下了那正在嘶哑的寂寞。当时只道是寻常。当我们不禁低语这一句时,也许就是我们成长的代价。

  情与谁共?我想在纳兰的肉身重量中,除却灵魂的重量,还有与灵魂共存的爱和童心。但,我呢?我的重量中,又是什么比例呢?常扪心自问,现在的我目标是什么?我是否读懂了自己的心?我是否知道要该做什么?站在教师的讲台上,我知道底下的孩子是我的责任;回到温暖的家庭,我知道我的家人是我的牵挂;来到......我知道......我知道......埋首于一句纳兰词,我读懂了词中告诉我的--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憾,不要如纳兰般泪眼相望,抱憾。纳兰病弱于床榻,在抱憾中离开了人世。是啊,是无奈,是抱憾,是愧疚......纳兰,在世匆匆三十一年,最终无法挽留自己心中所愿。朋友们,千万,别道--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其词,细细品来,唇齿留香,悠思深远。情与谁共?手握一手,暂且远离人间富贵,仿似初见人生,不言当时只道是寻常。与书共享。

篇3:《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康熙大帝》教师读后感

  ------知识就是力量

  他,是一代千古雄君;他,恢复了祖国的统一;他,开创了清朝的太平盛世。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

  康熙的一生无愧于“大帝”这两个字。他做了61年皇帝,是中国古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他8岁登基,所继承的是一个饱经战火、经济凋零、国弱民贫、群雄逐鹿、四分五裂的国家基业。国家的内忧外患迫使他磨练出了坚毅、沉稳、不怕困难的性格。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在政治舞台上独当一面。他采用欲擒故纵的计谋,杀了飞扬跋扈、居功自傲的鳌拜,那年他年仅15岁;他采用稳扎稳打的战略,经过八年苦战,拔掉了造反的“三藩”: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那年他也才32岁;趁着告捷余威,再次把注意力转向台湾。康熙统一台湾是战争与谈判交替使用的复杂过程,是力量、智慧与争取人心的长期斗争。他大胆启用良才,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收复台湾;他采用诱敌深入的谋略,一举消灭了葛尔丹,平定了叛乱,统一了中国,那年他也不过34岁。光这些轰轰烈烈的成就,就足以使他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也许有人会说:“他的这些成就,不都是因为他的文臣武将们给他出谋划策吗?”那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错了!”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不是康熙拥有满腹经纶、遇到什么事情都能运筹帷幄、做出正确的处理,又怎么能创下万世基业?书上有云:幼年时即拜师学艺,后又经江南著名才子伍次友所点拨,饱览孔孟诗书。“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通晓七种夷语,精通四书五经,《三国》都能倒背如流,而且他对当时并不流行的物理、几何、天文等知识都有非凡的造诣的------所以他能在以后的各场大大小小的战事中得心应手,出奇制胜。

  英国科学家培根说得好:“知识就是力量。”康熙就是因为拥有了这样一种巨大的力量,所以才能在各种政治风浪中经久不衰。这又让我想到了发现万有引力的力学家牛顿,发现元素周期表的门捷列夫,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他们不也是这句经典名言的真实写照吗?在学生年代,我就立志要在知识的海洋中要劈波斩浪,勇往直前,经受住风吹雨打的考验,冲向成功的彼岸。现在我成为了一名教师,要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知识。只有拥有知识的巨大力量,我才可以昂然站在三尺讲台上,奋力拼搏,去实现“山花烂漫”的美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光荣。

篇4:学校交流有感:再逢六一

  学校交流有感:再逢 “六一”

  又是一年六一节,孩子们梦寐以求的节日。虽然已经阔别六一和红领巾多年,但我却在这个六一里体会到了别样的六一意义。

  这个六一,我校与修人学校联合举办了 “圆梦六一”的主题活动,我校的师生为修人学校的优秀学生们购买了六一礼物,圆了孩子们的六一梦。

  在这个以继承慈溪革命烈士应修人先辈的光荣精神为传统的学校里,我们见证了一个不一样的六一。

  随着校长带领着我们漫步在这所偏僻的小学校区内,我们入目的是一群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好奇的眼神打量在我们的身上,见到老师就敬礼问好,这可爱的一幕幕不禁让我联想起我的小学生涯,那样的青涩富有童真与礼貌。然而这样前的孩子们与当年的我们是那么的相像又是那么的不一样。他们是这个新时代的孩子,富有幻想与希望,在全新的快速变革的时代中塑造着他们这一代独有的声韵,那样的开朗洋溢出自信的光芒。

  在这个校园中漫步,聆听着校长的讲说,从“百草园”到果林菜园,从“羊村”鸡舍,鱼缸睡莲,再到“独占鳌头”蚯蚓兔笼。这一个个富含这浓浓乡土气息的校舍对于我们这些自小在城市的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中成长起来的城市孩子来说是多么的新奇与诧异。整个校园中,我们随处可见浓浓的绿色,那不同于以往的视觉色彩,让我们眼前一亮的同时也不得不深深地赞叹。养殖的家畜,可以用来观赏学习,可以用来“开荤增味”,可以用来补贴校用,也可以用来二次生产。他们的有机肥在播撒进田地中,花盆里。它对植物的营养效用是最为好的,可以称之为绿色植物的十全大补丸。学校中还设有移动厨房,孩子们甚至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从学校的生态园中采用食材,来制作自己的午饭,这在我们城市中是如此的不可思议和无法设想。如此大规模的绿色环保有机生态系统建设伴随着浓郁的生命气息,滋养着修人的每一位学子与教师,拥有如此的生活阅历必定能使他们对与绿色生态和可循环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然而这一天中,修人学校所留给我的震撼远不止于这些。我对他最深的映像是他们学校的那一份无所不在的文化气息。校园内的石碑,文化墙,修人亭,图书馆,书法课。学校里处处弥漫著书香的气息,随处可见的名人诗句,触手可及的大师书法,耳濡目染的传统文化,修人的文化建设不可谓不高深不可谓不精妙。或许是处在慈城这个素有文化古镇的地区,诗书画家之辈茁实频出,修人请名家书法到校传授,培养出了一个,老师们学大师,学生们学老师,互相竞争,相互促进的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自编的书法教材,使得每一位在校学生都能够接触到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使得他们能在中华优秀的文化长河中窥得珍宝。浓浓书卷之气弥漫于校园的各个角落,淡淡的文化素养渗透于每个人的心中。

  在修人,我见到了全新的一种教学的氛围,与当年的我们相似的如此近,却也相差的如此远。同样的是作为最为新一代对未来的展望与憧憬,是一样的张扬与自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教育也在跟随着进步,新的教学理念不再只是把分数看得比天高,我们的教育也开始了对与学生们个性与文化的培养与熏陶,正如我校的校训“诚朴爱”,正如我校的理念“百年崇信,多元毓才”。

  2xxxx年的六一,我看到了那全新的充满希望的一代,我看到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一天,收获良多。

篇5:数学教学阶段性反思:和谐之花有感

  数学教学阶段性反思:和谐之花有感

  学校教科室为了促进我们“阳朝”“朝露”班老师的专业成长,建议我们分阶段性的对教学进行反思。下面我就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得体会。

  一、确保课堂教学知识的有效性

  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的,但全是学生已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听不懂和无法接受的内容,这就叫做“正确而无效的知识”。因此,教学效果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主要表现为:其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其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

  二、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中,精彩的导入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内在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是进入新课题时建立问题情境的教学方式,它有明确要求:时间合理,一般以课前5分钟为宜;目的明确,明确学习任务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富有启发性,导入的问题情境要求是学生能部分了解又不完全理解的材料,使学生处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

  三、完善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

  以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高段数学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以恰时恰点的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善于利用“十字诀”的办法,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学生问答学习;例:即是多举例;比:比较知识和知识间的异同;替:让学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学生想各种各样的情况;组:把不同的知识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类:是多和学生类推各种可能。

  四、优化课堂教学学法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设计和实施方式,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强制学生适合教学”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重点要关注学生的“学”,教学设计要重视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促使学生“爱学”“会学”和“会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解题策略,促进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内在魅力。重视学生的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

文本专栏

返回顶部
触屏版 电脑版

© 文本库 wenbenk.com版权所有